第五章 项目-《血海孤狼》


    第(2/3)页

      陈绍宽林献炘也搞不懂这个技术情报科到底要多少人。不过既然开了新部门,那开办费总是有的,部里给了一千马克,以后的日常经费也如开办费那么可怜,只有五百马克。李孔荣是想在留学生中找一个可靠的学生来做司书,处理文案财务之类的事务,只是一时间不知道去哪里找人。好在这次既然来了柏林,还要等苏珊从慕尼黑回来,这事情就一并办了。

      李孔荣擦桌子的时候,外头的助理武官胡维克领了一个身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进来,陪同他来的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胡维克隆重介绍道:“这位就是海军武官李孔荣少校。”

      “是严教授吧?您好,我是李孔荣。”李孔荣一身军装,先是敬礼,然后才和严济慈握手。

      “鄙人就是严济慈。”严济慈三十多岁,满身的书卷气,他的头发是倒着梳的,额头光洁。他笑着和李孔荣握手,然后又介绍身旁的麻花辫姑娘道:“这是我的学生何泽慧。”

      “请进吧。”李孔荣请严济慈和她的学生入内,不过想到办公室还未收拾完,只好讪笑道:“一直在其他地方,今天才回的柏林,房间都没收拾干净……”

      “国内战事紧张,李上校军人楷模,何必拘于这些小节呢。”严济慈七七事变前便到法国参加第二次世界文化合作各国协会联合会议,再就是法国物理学会理事会会议、以及他的导师夏尔·法布里教授12月的退休庆祝会。到了法国惊闻北平事变,只得一边处理事务一边打听国内的消息。他是看了金山卫大捷的报告,又听说柏林海军武官李孔荣正在招募一些科研人员,这才主动找过来到——日本人恨李孔荣恨的咬牙切齿,国人则爱他爱的宛如珍宝。

      三个人坐下,钟前功沏好茶退出去后,严济慈开门见山的道:“我听驻法大使馆说李上校正在找一些科研人员,不在海军是否对声波探测器感兴趣?”

      “声波探测器?”李孔荣没想严济慈一开口就是这个,他道:“是指水中声波探测器吗?”

      “是的。”严济慈见李孔荣一说即通,更加高兴,他道:“我上个月在法国和朗之万教授对水中声波探测器进行了深谈,他个人非常支持我国的抗日事业,现在各国都在发展声波探测器,他愿意帮助我国发展这项技术……”

      没想到严济慈是来献宝的。朗之万正是世界上第一部声呐的发明人,虽然现在的声电转换介质不再是水晶,而是酒石酸钾钠,可朗之万未必不能研发出更好的声呐。但是,更好的声呐有什么用呢?而且声呐技术的突破不是技术本身的突破,而是声电转换介质、处理回声系统的突破,朗之万是物理学家,可他会是材料学家吗?

      李孔荣与科研人员交谈都会笔记的,他在写水中声波探测器时,就在想这个问题。这个项目是上还是不上,上的话那又是一笔钱。而在严济慈的构想中,如果海军对这个项目有兴趣,那么他可以带领北平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朗之万教授的帮助下完成这个研究。至于项目的花费,他认为每年最多不会超过五万国币。其实,严济慈本身就是水晶压电效应的研究者,他只是听闻朗之万教授介绍自己二十年前研发的声波探测器可用于探查潜艇,这才过来希望海军部能资助这个研究,这也算是他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

      “我想请问严教授,如果海军对声波探测器有兴趣,那研究所会在哪里?”李孔荣听他介绍了北平物理研究所,自然知道研究所会搬迁到其他地方,可国内做研究真的合适?

      “应该是在昆明吧。”严济慈自己也在考虑北平物理研究的搬迁事宜,搬到昆明是最方便的,南安海防港上岸后,坐火车可直接到昆明,而重庆,因为长江口、华北一带被日军占据,并不好通行。“清华大学现在已经搬迁到了长沙,如果首都失守,他们也将搬迁到昆明。”

      “昆明不是好地方。”李孔荣放下笔,“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呢?就是国土沦陷,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尽一份力,所以都要回国抗日,普通人也就罢了,可科技人员不但不应该回国还应该出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