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二认错-《大唐小侯爷》


    第(2/3)页

    朝堂上新一轮的争论又开始了,这几乎成了这些天来的惯例。不过,现在的争论已经从原来的紧急征调粮食,推到了秋收,但是,等到秋收之后,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是从哪里征调。

    河北早被免除了赋税,自是不用考虑了,而关陇的粮食,还有几十万大军等着呢

    军粮没了,大军寸步难行,总不能大军呆在长安,眼睁睁的看着北方寇敌,长驱直入吧

    那剩下河洛和江南道了,于是,争论的焦点又回到了一开始,这两地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山东这么大的缺口。

    假如,今年的粮食,比往年翻两番,那还可能,仅凭现在的粮食,那是痴心妄想了

    这个言论一提出来,朝堂里的气氛,忽然变得极度诡异起来,先前争吵的激烈的人,忽然之间闭紧了嘴巴,悄无声息的退到了一边。

    还在哪里激烈争论的人,一看对方闭紧了嘴巴,表情微微愣了愣,旋即想到了什么,嘴巴无声的张了张,也终于闭紧了嘴巴,退到了一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什么,默默的闭紧了嘴巴,退到了一边,片刻之间,刚刚还无休止争论的朝堂,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起来。

    诡异的气氛,瞬间弥漫整个朝堂

    贞观元年的正月初三日,一个少年叫人抬来了几口缸,缸里是那个少年育下的高产作物

    那个少年说,他拿来这些粮食,是想趁着大朝会,各地官员在的时候,在大唐推广这种高产粮食作物。

    当初,那个少年站在他们此刻站的地方,一脸笑嘻嘻的样子,对着大殿上面的皇帝陛下说,他要送给陛下一个万民乐

    万民乐高产粮食一旦在大唐推广开,岂不是万民乐吗

    然后,他们便见到了那些高产粮食。的确如少年所说,那是可以让全大唐的百姓,都乐得合不拢嘴的高产粮食。

    只不过,他们也只是惊讶一下,感叹一下,有谁是真正往心里去的没有吧如果有的话,那现在为何又为了粮食的事,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诡异的气氛下,几乎所有人的目光,开始望向那边的儒家的几人。

    当初,赵谌献出高产粮食,修建一座学宫时,是这几位儒家站出来,害怕儒家的地位受到动摇,硬是从赵谌手里夺取学宫,从而逼走了赵谌。

    坐在那里的孔颖达,宽大袖袍里的手指,微微的颤抖着,脸上的神情苦楚,众人的目光像是一道道无形的压力,顷刻间,将他压的有点喘不过气来。

    孔颖达身旁的几名老儒,同样也如孔颖达一般,高受到了群臣的目光,一个个坐在那里,闭着双眸,这时候即便是明知道错了,他们也不可能站出来,如果站出来认错了。

    那么,是儒家错了

    “此事,为朕一人之过”坐在大殿上面,一直默不作声的李二,这时候终于轻声叹了一口气,望着大殿里的群臣,开口道:“是朕之过,是因为朕,才让赵谌远走他乡若非如此,今日咱们君臣,又怎会为了粮食的事发愁”

    满朝哗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