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风云变幻(下)-《世纪帝国》


    第(2/3)页

    朱而典听到这里,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站起身来说道:“阿斯顿,你说得太好了对,这就是帝国未来政策的基础

    日本,大阪。

    绪方洪庵设立的兰学塾,是日本著名的医学校,也是西方思想的主要传播地。此刻,在学校外围的一座地下室里,昏暗的电灯下,一群知识分子模样的男子,正在热烈地讨论着。

    “诸位,今天,就是平民新闻的成立之日。”说话之人眉目疏朗,大约三十五六岁的模样,身材瘦削,一身和服,“我们的宗旨,就是要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虚伪,教育我们的国民,让他们从愚民的皇道宣传中警醒过来,看到日本国家真正的前途所在”

    众人低沉地说着“悠嘻”,纷纷点头称是。

    今年三十六岁的幸德秋水,是日本思想界的活跃人物,也是著名民权思想家中江兆民最出色的弟子,在四年前中江兆民去世后,成为了中江思想的继承人,并进一步引入了欧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建立民主,民权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反对德富苏峰和日本上层所极力倡导的“皇道主义”,反对侵略扩张,主张与邻国和平共处,把重心转移到完善国家内部建设上来。

    “幸德君,以你之所见,与中国之战,日本前途何在?”一个中年人推了推眼镜,开口问道。

    “三宅君,以在下愚见,此战前途未卜,而无论胜败,于日本国民,都绝非幸事。”幸德秋水肃然说道,“皇道派诸君,极力宣扬日本民族之优越,贬低支那民族,宣扬天命观点,主张对外扩张,这样浅薄浮躁的思想,实在是国家之大患这会毁了日本,毁了大和民族”

    三宅雪岭默默地点了点头,看着这位深为钦佩的民权思想家。

    “这些浮躁的文人,就是我国今日乱局的祸首。”幸德秋水有些沉重地说道,“在下曾经游历欧洲,从海外各国的角度来观察日本人,日本人极其明白事理,很会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前进,绝对不抱顽固的态度,这是我们日本人的优势,故而在国家气运鼎革之时,我x本革新最切,独占鳌头。”

    “不过,我们这个民族,由于多年来偏据海岛,就种下了浮躁和浅薄的病根,一旦有所成就,就容易自高自大,过于急躁地想要展示自己。福泽谕吉,德富苏峰等人,过于浮躁地提出‘脱亚入欧’,主张与朝鲜,中国这样的邻国划清界限,甚至以这些所谓‘落后腐化’的邻国为耻,提出要派兵占领他们,展示日本的‘强大’,这是要陷日本于亡国的危局”

    台下众人有些骚动。

    “幸德君,在下认同您主张民权,反对脱亚入欧,”三宅雪岭的脸色有些阴沉,“但对于阁下指责我x本民族之语,不敢苟同。”

    幸德秋水对这位国粹主义者笑了笑:“三宅君,在下于日本民族之爱,绝不亚于阁下。不过,阁下仔细回想,维新以来,我x本国民心性之变化,从福泽谕吉等思想界先驱的身上就可以看出。如阁下之明达,当知在下所言不虚。”

    三宅雪岭沉默片刻,摇了摇头:“福泽君固有言过其实之处,但要上升到我全体国民之民族性上,未免有失偏颇。”

    旁边几人也是点头。

    幸德秋水点了点头:“这便也罢,在下先说说当前日本之形势。”

    “明治维新,虽引入西学,然当道诸公,过于倚重华族阶层,武士遗风太盛,又以尊王为号召,导致国家体制,始终未脱君主**。以当今时代文明开化,民权大兴,惟有我x本,依然以天皇为神,自欺为神选之民,愚昧狂妄,动辄讨伐,对政见不合者,便污为国贼,叫嚣天诛,以至国民如寒冬之蝉,乡野无有不平之声,朝野一片歌功颂德,民意不得伸张。而当道诸公,又一味诋毁中国,以中国为日本贫困国民苦难之祸首,将国民之仇恨尽数转于中国之上,这样的政策,无异于自寻死路。”幸德秋水的语气越发坚定,“相比中国,日本毕竟只是小国。面对那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本当结为兄弟邻邦,缓急相救,互相提携,才是上策。妄图穷兵黩武,大动干戈,轻率地以邻为敌,使无辜民众死于沙场,乃是下策”

    三宅雪岭微嘲说道:“幸德君倒是看得清楚怎奈有些人就是如此,主张‘杀鳅养鹤’,认为中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却是软弱堕落。他们虽有大军,但各有怀抱,中央派系争斗不断,地方时时谋划**。他们认为中国就是上供用的大牲口,是上天赐给日本果腹的食饵。这些话,自然让国民如痴如醉,让军人,财阀还有政客们击节叫好可你怎么反驳他们?怎么警醒国民?你让他们放弃眼前的美餐,关起门来饥一顿饱一顿地吃自己家的糙米饭,这能行得通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