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曲江工业区(上)-《世纪帝国》
第(2/3)页
陈东平介绍了一下身边的众人,简单寒暄一二,就进了楼。耿轩看着这个外表有些世故老成的文职将官,感受着内里的军人作风,看着周围这些人散发出来的干练和沉稳,越发感觉自己似乎来见的实际上是一支改头换面的军队,而不是工商业者。
到了会议室,已经只剩下了寥寥十几人。
陈东平此刻已经全无开始的满面堆笑,脸色肃然:“耿巡察,之前书记处已经打过招呼,您是代表陛下来调研工业区的工作,也是为国战决策提供支持。都是禁卫军自家人,客气的话不多说了。下面我要讲的一切,您要看到的一切,都属于绝密情报。”
耿轩心头一凛,肃然地点了点头。
随着郭振的讲解,耿轩对这个一向只闻其名,却始终带着神秘色彩的帝国主要重工业区之一有了些总体认识。
曲江工业区的规划早在1880年镇**北上之前就已经在考虑,1882年正式动工兴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
由于这个重工业区一开始就是直接针对军事用途,保密性和管理方面都要求极高,始终是郑鹰自掏腰包,并全部以军事化模式进行管理。目前整个园区共有工业企业六十多家,全部都是皇室控股,大体上可分为前述的几个产业链。
在管理上,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与商业激励结合的办法。除了过程检验,结果检验之外,企业之间都是核算,并根据经济效益实施物质和精神奖励。由于区内的环境相对封闭,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对自己的口碑都很重视,即使不考虑超过基本工资一倍以上的绩效工资和奖金,丢失荣誉带来的耻辱感,被嘲弄和鄙视的感觉,就足以刺激业绩不佳的企业从上到下发奋努力。
园区内配备了完备的生活设施,工人家属基本上安排在服务性辅助设施,如医院,学校,商店,环卫等场所工作,也有一部分在轻工部门就职。由于薪酬比外间的工厂平均高出一倍以上甚至更多,每周末还有班车组织工人到周边转一转,年度有轮休制度,组织外出旅游,福利安排也很周到,基本上工人都是从防卫军人做起,再到工人,然后一直干下来。不过,工业区内部和企业内部都有残酷的轮换淘汰体制,以班组为最低单位,到上面的分区,一级一级都有考评,各企业都有固定的轮换淘汰指标,处于末尾部分的班组将不得不在下一年转为杂役,只能拿到最低水准的工资,每年在车间上生产线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其余时间将由之前担任杂役的预备班组中考评最佳者顶替。
由于工业区到现在也不过二十多年,第一批工人已经成为业务骨干,或进入管理层,距离退休还很遥远,而工业园的规模还在急剧膨胀,整个工业区都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之中。
在冶金方面,随着帝国近年来的扩军备战,尤其是战时经济转轨,工业区目前的钢产量已经达到四十万吨,采用了转炉法,并已经生产各类合金,包括船用的克虏伯装甲钢和各类支撑船板。产品除了供工业园内部的其他企业制成钢轨,机车,机床,各型汽车之外,还有大量的钢筋和结构件供给广东的建筑市场,以及广州的其他兵工厂,农具厂等用钢大户。
陈东平讲了一番,就带着耿轩奔了车间。
依然是警戒严密。但真正进入了巨大无比的车间内部,耿轩却感受到了什么是不虚此行。
这是第二汽车公司的一个组装车间,足有六七千平米。
整体铸造的汽车底盘架在电动传送带上缓缓前进,流水线两侧的工人从身边头顶的的闭环式传送带上摘下悬挂的零部件,或者拿起流水线上附带的一包包的螺丝,把一个个零部件安装到底盘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