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超越战略-《世纪帝国》


    第(2/3)页

    “一味引入,必然导致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振;而一味消化模仿,只会让我们的科研体系没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组织。”郑宇的话让很多人又是一惊,“科学研发,就国家来说是一个组织行为,而非某些个人的天才闪光。依靠从国外挖一些团队和人员,或者是国内重金配置一些研究所,最多只能实现短期收益,而无益于长期和持续的科研发展。”

    “国家的创新型科研组织,必须在创新行为中逐步发展,而不能依靠国家意志强行灌输。”郑宇的语气又重了几分,“这个与修路不一样,和建厂也不一样。创新力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深层根源,而这种能量来自于文化土壤。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从文化入手,以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未来的技术引入体系,也不能过于依赖政fu。说到底,这个领域过于专业,也过于多样化,依靠政fu官僚是办不来的。”郑宇摇了摇头,“内阁方面的想法很好,但事情不能这么来……还是要以政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来负责这些事情,政fu只是一个后勤支持。”

    内阁众人脸上都没有太多变化。大家都很清楚:这个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仔细想,最后再看看能不能提出一些有针对xing的意见。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郑宇环视全场,缓缓说道,“首先,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是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信息比较丰富,而且通过学术jiāo流可以随时把握业内最新动态,而脱产的官僚,即使原本是这个专业的,甚至曾经是专家,也难以保持持续的跟踪;其次,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都是业内知名人士,在欧美有很多同窗师友,人脉广泛,他们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多,而他们出面也更自然,更容易被接受;最后,这些人终归不是官僚,还要注重社会清誉,人也单纯一点,贪腐这类事情,他们要做成本太高,也不太愿意做。”

    唐绍仪暗自苦笑,却也不得不承认有理。

    “政fu提供组织名义,出资金,出通道,但不参与决策。”郑宇说道,“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根据行业不同组建多个评审委员组做引入决策,对各自领域内不同专家提请的引入需求进行评价和表决,还要考虑国内是否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接手,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机制。”

    “国家成立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引入之后,这些技术就归属中心名下,直到由国内企业接手。”郑宇又说道,“这些技术的推广采取公开公平的方式,任何企业,只要合乎委员会制定的推广企业资质要求,支付足够的费用就可以使用该等技术,而提出引入该项技术的专家,则可从全部技术授权费用中提取5作为酬劳。在此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出的技术,专利归属技术研发企业和个人,以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至于创新文化,这是后边再具体铺开的事情,朕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政fu这边要做的工作。”郑宇说道,“税收方面,我建议对自主研发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凡是企业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研发项目的,或企业自主研发的以及多家企业联合研发的,成果获授发明专利之后,核定的研发经费可以后续税收抵扣方式返还三分之一,但最多不得超过企业前一年营业额的百分之五。”

    “产学研方面,我觉得内阁的提议很好,这里只稍作补充。”郑宇顿了顿,又继续说道,“目前帝国一线高校均采取学术自治,财政自主,但依然有很多学校要依赖中枢财政支持,并接受管制。中枢这些年给了大学不少研究课题,也安排了一些官员和高校领导人的互动,提升了政fu官员专业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弊病很多,而且已经不得不痛下决心进行比较彻底的改变。”

    “学术领域官僚化,从长期看必然会导致国家学术创新力停滞乃至倒退。”郑宇的语气依然平静,但很多人还是忍不住心头一颤,“随着教育普及,报纸,书刊,杂志越来越发达,知识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昨日的进步,可能就是今日的落伍乃至谬误。如果学术权威官僚化,学术机构政fu化,官场习xing引入到学术领域,最终结果就是老派学术权威利用职权打压后起之秀,扼杀创新力,阻碍学术进步。学术研究者陷入官场文化不可自拔,每天沉mi于拉关系,作秀,媚上,从国家要钱要名誉,哪里还有多少心思钻研学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