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大唐将帅7】-《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如果没有史书的记载和传奇的渲染,我们几乎难以相信我们唐朝先人具有不输于西方男人的气度和胸怀,
初唐武功最盛的李靖就是传奇中的不世英雄,在《虬髯客传》中,美丽的唐朝女子具有过人的胆量和慧眼识人的见识,宰相杨素的家伎红拂女看中了李靖的不凡气度,深夜来奔,
与李靖共谐连理,这对贤伉俪遇到胸怀大志的虬髯客,三人纵横江湖,行侠仗义,是谓“风尘三侠”。
史书上的李靖并非一介布衣,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世家子弟,在初唐的猎猎旌旗中,他南征北讨,所向无敌,为大唐立下了不世功勋,唐人有诗赞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靖的武艺颇有家学渊源,这要从他的身世讲起。李靖祖籍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属于陇西李氏,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西魏殷州刺史,晋封永康公,他的父亲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李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武双修。
他有一个名满天下的舅舅,就是捉住过陈后主的韩擒虎,这位隋朝名将对外甥赞不绝口,“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
韩擒虎认定了外甥前途远大,对外甥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训练,用苦肉计逼迫外甥勤练弓马。他对李靖说,“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好好练习,三个月后我站在校场上,两只耳朵各挂一个小铁环,光头上放一枚铜钱。
你骑马跑过来,用枪把铁环挑下来,再来一招回马枪,挑掉我头上的铜钱,如果你枪法不准,很可能要了我的性命”。李靖当然不敢怠慢,昼夜练习,以求考试过关。
踏踏实实苦练了三个月,李靖完全达到了舅舅的要求,他操枪跃马,两招就挑飞了舅舅耳朵上的铁环,回马一枪又把铜钱挑落,几次三番,无一失手,令韩擒虎非常满意,孺子可教,后继有人,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名将欣慰。
李靖被亲人塑造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儿郎,很快得到了隋朝大臣们的夸奖。
吏部尚书牛弘称赞李靖,“此人有王佐之才”,宰相杨素指着自己的座位告诉李靖,“阁下将来一定能坐在这个位子上”,李靖的确做到了,不过他做得不是大隋帝国的宰相,而是大唐帝国的尚书左仆射。
李靖开始只是长安县功曹、兵部驾部员外郎等小官,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他当上了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成为太原留守李渊的下级。
李渊当时正密谋起兵造反,李靖当然有所察觉,他打算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回到了长安,不久,李渊父子攻占长安,李靖成了李渊的阶下囚。
李渊为起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五子李智云惨遭杀害,祖坟被刨,一腔怒火就发泄在这些隋朝官员身上,李靖被判斩首。
临刑时,他神色不变,坦然自若,他大声向李渊喊道,“你李渊起兵,本来是为天下剪除暴乱,成就大业,为什么因私怨而斩壮士呢?”
李世民当时也在场,他极力为李靖求情,李渊只好顺水推舟,赦免了李壮士,当时,他可能没想到,他留下这条性命,是为自己的江山留下了无限生机,李靖得遇名主,前程万里,他即将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光华。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把李靖从李世民身边抽调出来,让李靖去征讨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冉肇则正纠集数万人马进攻夔州。
李靖路上遇到萧铣的军队,被阻挡于峡州,未能及时赶到,驻守夔州的赵郡王李孝恭初战失利。
萧铣是梁朝皇室后裔,趁着隋末天下大乱,控制了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带甲四十万,一时声威远播。(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