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安史之乱20】-《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安禄山问:“陛下还好吧?”
史书没有记载冯神威是怎么回答安禄山这句问话的。他很可能已经吓得说不出话了。
安禄山发出一阵冷笑,心想:“马可以不献。对于十月之约,我一定会去的!”
这次会面后,作为朝廷使臣的冯神威受到从未受过的冷遇。他被迫独自待在馆舍之中。而安禄山仿佛将他彻底地遗忘了。
这种死一般的宁静让他感到无限的惶恐与不安,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见到第二天的朝霞。
经过一番震颤心灵的煎熬,冯神威终于逃出了杀机四伏的范阳。他见到李隆基后不禁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哭着说:“奴才险些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直到这时,李隆基仍旧对安禄山抱着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仍旧幻想着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误会。
他甚至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防备,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加深安禄山与朝廷的隔阂,从而使原本可能并没有反叛之心的安禄山被迫走上反叛之路。
李隆基用最后一丝虚无缥缈的自信驱散了内心的猜忌和不安。这无异于一次危险的政治赌博,而赌注就是他自己和他心爱的帝国。
第二章:石破天亦惊
渔阳颦鼓动地来
唐帝国这朵历史百花园中最为瑰丽的奇葩注定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黯然凋落,虽然幸运地躲过了凛冽的寒冬。却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妖艳,那样迷人。
天宝十四载十月,若无其事的李隆基像往常一样领着杨贵妃前往骊山避寒。他们在温暖的温泉中享受着最后的幸福时光。
杨玉环丰纤适中,略显丰满,面如芙蓉,细眉如柳,蕴含自然之美;梳着高髻,上饰珠翠,后佩雀翎,鬓插步摇。凸现修饰之美;身穿黄帔,外批紫绡,愈显娇键之美。她举止大方,仪态端庄。彰显雍容之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三千粉黛黯然失色。
在悠扬婉转的乐曲伴奏下,杨玉环在歌姬们的簇拥下跳起霓裳羽衣舞。玉环如仙子,衣裙如浮云,慢拍中犹如芙蓉慢慢出水来。快拍中似鸾凤匆匆飞腾去,令人如梦如醉,感觉亦真亦幻。
曲终人散之际,一切都将会发生改变,因为“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做了四十余年太平天子的李隆基即将迎来一段不太平的岁月,而享受了十年荣华富贵的杨贵妃被迫告别“媳妇的美好时代”。
虽然叛乱已经进入倒计时,可是真正知道真相的却只有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三个人,甚至连史思明都不知情,因为安禄山对他总有一种莫名的不信任。
忠诚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依赖性,一个是替代性。
史思明对安禄山的人身依赖性并不高。在军旅生涯的初期,史思明与安禄山一直平起平坐。虽然安禄山后来成了史思明的领导而且不遗余力地提携史思明,可是史思明离开安禄山一样可以混迹于官场,因为骁勇善战的他同样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
史思明具有代替安禄山的潜在可能。叛乱爆发前,身为平卢都知兵马使的史思明是仅次于节度使安禄山和节度副使吕知诲的“三把手”。由于安禄山长期身在范阳,而节度副使吕知诲在平卢镇的影响力又颇为有限,所以史思明实际掌控着平卢镇。史思明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资历都可以接替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
低依赖性与高替代性决定着两人的关系的微妙性,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秋天发生的一件事无疑是这种微妙性的最好注解。
当时,安禄山率军讨伐契丹遭遇惨败。死里逃生的安禄山将满腔怒火都撒向手下的将领们,残忍地斩杀了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等高级将领。
时任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逃入山谷,一直在在山谷中待了二十天才鼓足勇气出山来见安禄山。(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