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一池三山-《万相天下》


    第(3/3)页

    “房先生说的一点没错,我说的这一池三山,便是龙朔很传统,且从汉代开始,经常使用的一种园林模式。”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华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一池三山,那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一池,其实是指在海;三山则是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传说三座仙山之中有仙人居住,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天地共生。”

    “《列子汤问》曰: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

    “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丈、瀛洲、蓬莱三山。”

    “以上就是我们龙朔神话传说中,对三山来历的介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他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赵铮很详细解说道:“受此启,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到了汉武帝修筑章宫的时候,也在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由于有了前代帝王的举措,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可以丰富湖面层次,打破人们单调的视线,所以逐渐成为经典,为历代山水园林所用,至今传承了两千余年。”

    说道这里,赵铮顿了顿,说道:“当然,所谓的一池三山,说白了就是古代帝王望向长生不老,通过这种以园林手段掩盖风水阵法的方式,寻求长生罢了。”

    “原来这就是一池三山,我说怎么如此二叔,外出公干的时候,我曾经去过圆明园遗址,听客户说起过,龙朔园林的一种修建模式,正是一池三山。”房祖懿说道。

    听到这话,赵铮也感慨道:“正是如此,除了艺术文化等方面,其实一池三山的建筑模式,也是风水师广泛推广的一种展现形式。随着风水学的展,龙朔国力的上升,龙朔古代民间园林中也多有在园中凿池、并在池中布置一岛、二岛或三岛以象征仙山的事例,如杭州西湖、苏州留园、常州近园等等。”

    “至明清时期,由于对民间建筑等级限制甚严,私园中堆筑一池三岛被视为摹拟帝王的僭越逾制行为,因此这种布局在民间园林中消失。清朝乾隆时期,权臣和珅曾在其漱春园中仿圆明园蓬岛瑶台布置池中岛屿后成为其罪状之一。而这个岛屿,即燕京大学未名湖东岸的荒岛。”赵铮侃侃而谈。

    他之所以感慨,是因为园林艺术,可以算得上是龙朔文化与风水紧密结合,不断展壮大的一个体现。然而,由于帝王之心,为了保住他们的皇位,连龙脉都能够破坏,怎么会容得下一个小小的一池三山风水建筑。

    所以,这一系的风水师,在龙朔历史的某一段时间,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