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潜心学习意九鼎-《万相天下》
第(2/3)页
“看来,我要学习的还有太多了。不说琴这方面,这段时间只多学了一古曲,还不熟练,棋艺见长也很缓慢,单说绘画这方面,我现在连简笔猪头都画不好。”
想到这里,赵铮自己都笑了,心态放松,他便再次研究起眼前的画卷。
“对方使用搬山法,取一地之气场,携长河奔流的气势,直冲东方。这其中是否有制作这件法器的原因?另外,这八座山的分布,与八卦方位明显不符。将画卷补齐,如我猜测的那样,还有另外一座青山,这又是什么布局?九座青山,分布并无特殊的规律。从每座山周边的环境来看,气场也不尽相同,就好像将九个不同纬度的青山,绘制在一张画卷上。如果是这样,完全不同的九种气场,怎么可能相互融合?”
他刚想到这里,脑海中忽然灵光乍现。
“九?九种完全不同的气场,而且以其山上的植被来看,明显产自不同的地域,气场又能够契合在一起。能够让相互矛盾的事情顺其自然,我能想到的就只有一种。”
赵铮望着眼前的画卷,强压下心中的震惊,一字一顿道:“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在华国历史上,九鼎确有其事,但这并非单单的整个国家的象征。
其实,九鼎者,便是华国历史以来最强大的组合型法器。单单一鼎,便已经是高级法器。九鼎合一,便是那维护泱泱华夏国运的镇国之器,也就是于高级法器的国器。
夏王大禹治水后,便有巫者进言,铸国之利器,风水之神器,用意维护国运。所以,便有了后来,按照当时巫者所言,历时九载铸造而成的九鼎。
九鼎铸成之后,它也成为了华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他们之所以重铸九鼎,不仅仅因为九鼎乃皇家的象征,而是因为九鼎代表着华国。九鼎缺失,就会造成国运不稳。试问当时的皇帝,谁不想国泰民安,谁不想属于自己家族的皇权,自己的朝代能够千秋万代。
越是回忆这段历史,赵铮的心跳就越快。
虽然赵铮的心态很好,不至于为了多少钱或者什么宝贝,丧失理智。但九鼎不同,这可是华夏的镇国之宝,国之圣器,同样也是华国玄学界一直认为的传说中的存在。毕竟随着朝代的更迭战乱,还是时间的流逝,九鼎早就不知所踪。后世所见九鼎,大都是后世帝王重铸,与夏王大禹所铸不可同日而语。只能维持国运,对国运增益却不大。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这便是历史着名的周显王没九鼎于泗水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