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章 哭聚一堂-《食缘娇妻》
第(3/3)页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
是汉、土家、彝、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
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骂乱作媒的,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了。
这种风俗,还盛行于川州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
女子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婚后除非与丈夫感情不和或婚姻发生变故,否则是很难和父母兄弟见上一面的,这种别离之苦确实令人难以承受,岂能不哭。
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
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哭嫁在川西叫“坐堂“。
甚至还有歌词: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不过如今婚姻自由,这种风俗已经很少了,只是有些地方还是保留了这种传统。
此时,谭俊丽的的婶娘、伯母,舅母、姨娘,姐妹等等五亲六戚的女客都过来陪哭劝哭。
几个人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新娘哭一完,其她人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只听谭俊丽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
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
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的爸呀我的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
谭母唱到:“姑娘长大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
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
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
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
谭家母女两人一哭一和。
很快轮到谭俊丽的几个堂姐们唱:“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家里好孤单!”
谭俊丽:“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谭俊丽一边抽泣一边用手不停地揩拭眼泪,那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让人为之动容,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泪下。
谭母的几个姐妹也开始一边做抹眼泪,一边附和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
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姊妹日子还很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这种哭唱大概要经历一个多小时,虽然是仪式,但唱着唱着也会真哭起来。
在川州民间,特别是在巴人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新娘从出嫁前开始哭起,一直哭到离家。
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
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