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国子监辩道(三)-《大顺皇朝》
第(2/3)页
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
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
圣人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贤人,其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毫无二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
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而不伤及根本。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
而不会有任何伤害。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为广大人民造福;一旦成为王侯将相也不贪赃枉法聚敛钱财,始终一
心为人民为国家。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王安石自然是知道这本《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的,只是他不想这么简单就放过张载,继续问道:“孔子之言,在座皆知。
先生既然被陛下称之为圣贤,必有自己的体悟,不妨略说一二?”
陆承启听了,心中有dian不舒服。刚刚张载说的这段话,他自己是没听懂,也没样的语句的。或许也,只是翻得太
快,没有留意罢了。
张载知道,这是在问他到底是不是悟通儒家之道了。他可没有畏惧,只是向陆承启一拱手说道:“子厚所悟,陛下已然归纳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此话一出,满座皆惊。如此广博的胸襟,真的是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小皇帝归纳总结出来的?这真的有dian不可思议了,连知
道陆承启功底的王子傅,都有些大跌眼镜。
见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饶是陆承启已经锻炼得有些厚脸皮,此刻也忍不住脸上有些发烧,当即说道:“朕不过
是有感而发,若是子厚能再体悟一下,说不得就是从他口中说出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