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177部队-《中华逸史》


    第(2/3)页

    林逸看了大家一眼,想了想道:“南宁市府的人你们都回去吧!剩下的人随便吃点东西,马上上路!”

    林逸一行风尘仆仆地踏进金鸡村新兵训练营,周炳坤部长早已在等候。林逸与周炳坤和训练营的军官寒暄几句后,问道:“那支神秘的部队在哪里?”

    周炳坤拉出一位壮壮的,中等身材的上尉军官,笑道:“林主席!部队就在里面,他们正在等待您的检阅呢!这位是那支神秘部队的上尉指挥官,名叫黄意民。”

    “林主席!177部队上尉连长黄意民向您报告!”黄意民立正大声报告。

    林逸举手回礼,吩咐道:“让我们大家去看看你的部队吧!”

    “是!”黄意民应声道,“请林主席这边走!”他带头引领大家。

    “177部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林逸边迈着大步,边随意问黄意民。

    “177部队是一支通信部队!”黄意民有点得意道,“等下林主席就会知道他的神奇了!”

    林逸哑然失笑,心里暗想:“一支通信部队,会有什么神奇的?不外乎就是传输信息的作用!不过,如果他们能做到有线或是无线传递信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倒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了。”

    他不动声色道:“有什么神奇之处?”

    黄意民本还想在林逸面前卖个关子,可在林逸如此大人物面前终归没那个胆,据实回答道:“我们的通信技术能够千里信,百里传音,达到神话传说中的顺风耳的水平了!”说完,他期待地看着林逸,希冀从他的脸上看到他所喜欢的那种震惊表情。以前,每一个听到他如此说的领导都会出现那种非常震惊的表情的,就连周炳坤部长也不例外。

    可是,这次他失望了,林逸仅是露出欣慰的微笑,追问道:“是供电式的还是机械式的?”

    黄意民一怔,他没有想到林逸会问出一个如此专业的问题来,孰不知,林逸对电话电报并不熟悉,他只是联想到后世见过的老式与新式电话机乱猜测的。

    历史上,人们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17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远距离传送话音的建议。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1837年,美国画家莫尔斯设计出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莫尔斯亲手操纵着电报机,向远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世界上第一份电报。1876年3月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对于电话电报作用,又特别是在军事作战方面的运用,林逸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在公元1852年在与美国签订的三个友好条约中,特别要求美国派往根据地的援助人员中要有电话电报方面的科技人员,而人民根据地派往美国的留学人员中,他也特别指示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人选修通讯专业的科目。

    这几年根据地‘南方重工’的通讯实验室在归国留学生以及欧美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电话电报技术发展很快,攀枝花市在公元1853年建成第一条100千米的实验通信线路后,又于1854在昆明市、攀枝花市建成了500千米实用通信线路。而在1855年电话机的发明,及随后送话器与诱导线路的发明,终使林逸把通讯用于军事的目的得于实现,成立了人民军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电话电报通信部队。

    黄意民收起一贯的得意,认真道:“177部队目前所使用的电话机是最新产品——供电式电话机。”

    林逸侧头看了一眼黄意民,点头道:“不错,比之以前又有所进步。”他这话有所指,他在公元1853年上半年接到工业部部长沈明亮提交的一份详细的《根据地工业发展的报告》时,上面有关通讯方面的内容表明,当时发明的电话机还是磁石式电话机,打电话时需用手发动磁石发动机先叫交换人以后才能传呼对方。

    一大群的人走进宽阔的出兵操场,一个肩扛少将军衔及几个肩扛二杠三星的校官在其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被这几个将校军官围绕在中的一个无杠无星的年轻人则更是特别,他高大魁梧的身材,英气俊美的脸庞,透着威武。

    林逸从左到右检阅站得笔直的一百多号人的177通信部队后,转首对黄意民道:“试试吧!看看你们到底有什么神奇。”

    “是!”黄意民大声报告,他跑前两步道:“一排出列!”

    三十多个战士听着口令前踏一步,整齐地重站一行。

    黄意民接着命令道:“一排一班、二班跑步前进至五里外的射击场,并架设好通信线路;三班、四班就地架设通信设备,配合一班、二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