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时之间,京城里是舆情鼎沸。御史清流们联名向朝廷上折子,请求朝廷绝不能妥协退让,涨洋人的志气,失天朝上国的威严。 就连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旗人子弟到市井小民也都议论纷纷,口径竟然出奇的一致。打从鸦片战争开始,朝廷便是处处退让,割地赔款,这洋人想要大清开放通商口岸,想要大清的银子,这些都不谈了。可现如今大清自己家里面做点事情,洋人也要插上一脚,这也太说不过去了。朝野上下都一片谴责之声,声言朝廷绝不可退让半步。 然而朝廷里面的几个军机议了好几日,却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章程。 这件事情,慈禧是表过态的,放手让光绪去做,想着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所以一直也就没有怎么过问。军机处的那几位军机是到现在都还没有看清楚这里面的门道,这事情是直隶总督李鸿章起的头,原本看皇上的意思也是想让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刘一坤去打官司,可刘一坤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都沉默着没有上折子,这官司没有打起来,洋人倒掺和进来了。 世铎左思右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便领着几个军机大臣去向光绪请旨,看看皇上是怎么样一个意思。光绪倒也没有过多的说什么,只是很慎重的表示,这个事情明面上朝廷绝不能退让半步,否则朝廷的颜面何在。但是洋人的情绪也是要安抚住,不能把事情闹大了。 一番计较之下,便让奕?私下里和各国公使谈谈,表示朝廷会认真考虑各国公使们的意见,但是眼下朝野内外舆情激愤,倘若各国公使强行施压,这原本可办可不办的事情,到最后也变成了不得不办的事情了。再往深里说,这万一要是激起民愤,闹出什么中外交涉的事情出来,就不太好善后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各国公使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件事情他们原本也不在理,从根子上说,也并非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务,权利之争,要是大清真的推行改桑兴农,每年生丝三千多万两银子的收入就打了水漂,吃亏的也是大清自己。 更加重要的是,这次出面的主要是英法美三国的公使,俄国和大清的贸易主要以茶叶为主,生丝上面的交易很少,所以压根就没有出面。眼下看事情闹大了,俄国公使便摆出一副居中调停的架势,暗中却在两边煽风点火,巴望着事情闹得越大越好。 俄国人的架势反而让英法美三国,尤其是英国人心里陡升警觉,俄国人对中国的东北觊觎已久,是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对手。真要是激怒了大清,和俄国人私下里达成什么协议,对英国在远东的外交事务上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尴尬的失败。 于是三国公使经过协商之后,决定暂且退让一步,静观事态的变化。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