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京师大学堂-《一个人的甲午》
第(3/3)页
开办京师大学堂这件事情,慈禧已经找他谈过了,虽然没有赞成,可也没有明确反对,只是模棱两可的同意让光绪先试着做一做,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绝不能因为办新学,而把朝廷一直赖以维系的旧学抛在一边,京师大学堂里面还是要教授一定旧学的内容。说白了,还是张之洞的那套“新学为体,旧学为用”的框框。
新办的京师大学堂里面教授四书五经?相当于上思想政治课了。光绪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这个东东他有经验,学了十多年的思想政治课了,猪肉吃过,猪跑也见过,慈禧想用旧学来洗脑,恐怕将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新学,不就是把旧学作为靶子吗?
有了这一层主意,朝堂当中的争议光绪一点也不在意,也不去管,反而是颇有兴趣的希望双方闹的更厉害一点。不掀起舆论,不引起争议,这个国家还不就是一潭死水吗?
而另一边,光绪则是一连下了几道旨意,让户部和工部着手京师大学堂的筹办事宜,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一职当然就是孙家鼐,但是仅仅有孙家鼐光绪觉得还远远不够,又由朝廷下旨,调严复、吴汝纶、辜鸿铭等人进京,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正副总教习,协办京师大学堂事宜。而京师大学堂的地址,光绪也是毫不费力,就像历史上发生的那样,将地安门内马神庙空闲府第改建而成京师大学堂。
至于京师大学堂的改建工程,光绪反复踌躇,还是决定交给杜怀川来办理。一来是自己人用得顺手,二来有杜怀川兼管,就不怕背地里有人掣肘,搞东搞西,影响了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而这个时候,也才真正见到了去年光绪让林启兆发动那场生丝大战的功效。
世间任何事情,归根到底都是要靠银子说话的。放在过去,户部一句没有银子,就可以直接让光绪京师大学堂的梦想变成幻想。但是现在光绪是有钱人了,财大气粗,有了林启兆在江南源源不断的提供财力支撑,何事不可为啊?所虑的只是如何为林启兆提供的银子找个名目而已,免得招致猜忌。
最后,林启兆从江南汇过来的银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算是江南商人的乐输,就是捐赠的意思。另一部分算是朝廷向江南商人的借款,将来慢慢还吧。想到这些,光绪心里是一阵扼腕长叹,想当年从来是银子往自己包里放的,怎么一穿越过来,生生的就把自己的银子往外面弄,而且还不落好,还要遭到那些守旧大臣的攻讦。
他***,莫非穿越让人变得高尚起来了,思想境界拔高了一点点?
朝廷中的事情刚刚理顺,麻烦又冒了出来。朝廷向各地学子公告,要求各地学子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可是应者寥寥。
简单的说,就是愿意报名就读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不多,学子们都不愿意放弃现成的科举功名的路不走,而去学什么新学。孙家鼐虽然在朝堂之上和徐桐等人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只得回过头来向光绪请示。
学子们长期泡在四书五经当中,对京师大学堂开办的新学有顾虑并不奇怪,可是也不至于只有区区二十几个学子报名吧?
光绪也是有些莫名的奇怪,想了半天也不明就里。直到看完孙家鼐写的招生的文告,光绪才恍然大悟。这个孙家鼐还是书生气了啊,在招生文告里讲了一大番道理,对将来学子们如何安置却只字不提。估计还是读书人看重名节,觉得在招生文告里谈条件,有失颜面吧。
光绪却管不了那么多面子的问题,他当即让孙家鼐在招生文告里面加上两条,一是凡就读京师大学堂的学子,朝廷每月都提供一定的生活津贴帮补生活。二是学子们将来考试合格毕业后,朝廷一律按照科举及第对待,并实授官职。
任何时代,改变人心的都不是道德教化,而是利益。有了这两条实实在在的条款,光绪深信,那些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的学子们,是不会放着大好的功名不去争取的。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