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夜袭?光绪心头不由得一动。袁世凯地这个建议倒是提醒了他。他记得历史上日军攻占海城后。宋庆曾经组织了四次对海城地反攻。最后都告以失败。其中很大地原因就是清军地进攻都在白天。调动部署都被日军掌握地一清二楚。而且在夜晚突袭日军。日军在炮火和整体协同作战方面地优势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能够利用人数上地优势。确实还是可以一战地。 想到处。光绪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们二人都赞同一战。这一仗我们就打日军个措手不及。朕地意思。既然要打就一定要打有把握地仗。朕对宋庆、聂士成等部确实有些不放心。从新建陆军第二镇抽调200人过去。田庄台这里留1000人地兵力就足够了……兵力怎么调动部署。各部如何协同配合。主攻方向放在哪里。袁世凯、段祺瑞。这些事情你们来决定。今夜子时发动对日军地攻击。” “此战,朕只提醒一点,这一仗绝不能打成僵持的局面,速战速决,如果啃不动,就马上撤回,我们现在的局面只能依托防御工事打防守,和日军野战对攻恐怕还不行。另外还要密切监视协木城日军第三师团的动向。” 从来大战,犹豫不决都是兵家大忌,这一点光绪还是很明白的。此刻决心一下,他也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此时日军才刚刚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还远远没有后来那么强大。陈卓的新建陆军第一镇仅仅一千人的兵力,都能让日军伤亡上千,此战,调动驻防海城的7000多人,再加上新建陆军2000人,三倍于日军的兵力。又是在夜晚发动突袭,全歼日军恐怕不太现实,但是顺手吃掉日军千把人,给明日的早餐加点作料还是可行的。 正在心情有些放松的时候,光绪忽然转头看到一个年轻参谋军官有些局促地站在一旁,似乎是有话要说又不敢开口样子。光绪不觉有些诧异的问道,“何事如此样子,前方有什么情况吗?” “回禀皇上。前方并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只是臣有些顾虑……”犹豫了一下。这个年轻军官挺直胸膛说道,“皇上进驻田庄台不久,日军第三师团即沿岫岩、协木城一线加快了进军速度,其意恐怕就是对着皇上来的。臣以为日军第三师团既然派出一个联队的兵力轻军突进。就不会考虑不到海城、牛庄一线我军已经是重兵布防……此刻一个联队的兵力突击过来,既不打也不退,让人颇为疑惑,既然如此,何不让这个联队随第三师团主力突进,孤军摆在海城方向,不是成心给我军包围歼灭的机会吗?……” 此话一出,整个作战指挥室内顿时安静一片。袁世凯和段祺瑞也转过头。有些吃惊的望着整个年轻军官。 光绪不觉一怔,当即沉声说道。“继续说下去,有没有可能日军因为连战连捷。从而轻敌冒进,前锋攻的太快了?” “臣仔细研究过日军地战术。鸭绿江防御战和金旅之战,日军对我每个战略要点的进攻,都是必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从来不会在兵力处于劣势地情况下贸然突击的……况且新建陆军第一镇前不久刚刚给予日军第十八联队以重创,日军不会不引起警觉。”年轻军官此时已经镇定了许多,语气也显得坚决果断。 顷刻间,光绪的脸上已经是阴云密布,这一番分析的确是合情合理,自己这个皇上坐镇田庄台,日军不动心是不可能地,但是既然自己在这里,辽河一线必定是重兵布防,日军应该不会轻率到仅仅以一个联队就想狂飙突进,一举动摇辽河防御,历史上的田庄台一战,日军也是集中了征清第一军和征清第二军的大部分兵力,日本人这样做,确实不符合逻辑。可是………… “你的意思这一个联队可能是日军的诱饵?……”袁世凯大步走到这个年轻军官面前问道,“可如果我军对这一个联队的兵力进行围攻,日军拿什么兵力来援救呢?日军第三师团还远在协木城,在海城附近根本没有日军的部队,日军要布设这个局也没有任何可能啊?” 年轻军官微微有些窘迫的摇了摇头说道,“回禀大人,卑职也是想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一直不敢说出来。” 不对,肯定不对,光绪此刻已经慢慢反应过来,日军绝不会如此愚蠢,可如果日军要设置这个圈套,把海城、牛庄一线地清军从防御工事中引诱出来,聚而歼之,在这个孤军突进地联队附近必定要集结重兵,而第三师团主力在协木城又是确凿无疑的,日军从哪里变出军队出来呢? 忽然之间,光绪心头一震,几乎和段祺瑞同时扑向了桌上地大幅地图,就听见段祺瑞急促的声音大叫道,“电令辽南各部,立刻查明日军征清第二军各部地位置,尤其是乃木希典旅团的动向,要快!………” 协木城内日军第三师团临时司令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