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欧风美雨(一)-《世纪帝国》


    第(2/3)页

    在英属印度殖民地中俄停战协定传来所有印度市民欢欣鼓舞,纷纷上街游行庆祝打出的标语让英印当局触目惊“黄皮肤打败了白皮肤!”

    “亚洲人的胜利!”

    “欧洲的归欧洲人,亚洲的归亚洲人!”

    一阵喧嚣之中,英印当局马上首先给军队发额外军饷,并动员所有的英印军人再次宣誓忠于英王陛下,又特地从亲英的拉纳家族控制的尼泊尔王国招募了一大批墩尔廓军队,用意如何,路人皆知。

    在尼泊尔,在满清衰落之时通迂兵变自封宰相,世代把持尼泊尔朝政的拉纳家族,与王室本来就深有龃龉。现在眼看中国势力大兴,国王也派遣密使穿过喜马拄雅的山口,前往拉萨联络中华帝国方面,请求“天朝派天兵驱逐权相,复尼泊尔朗朗乾坤”。即使是首相拄纳,面对北方强国的压力态度也开始有些暧昧。

    形势的变化让朱尔典没有了其他选择。他清楚,如果放任这把火燃烧下去,英国在印度上百年的统治就要化为灰烬;可如果镇压,那这把火很可能会引来真正的灭世审判;中国人的百万大军,以及德意志ˉ奥地利联盟在欧洲的铁蹄。再想一想那个明显站在德国一边的土耳其,即使是最为矜持自负的不列颠外交家也要不寒而栗。

    多米诺骨牌已经倒塌。

    日本投降是第一张,中德结合是第二张,俄国的崩溃是第三张,大英帝国在远东苦苦构建的三国互相牵制,互相敌对的势力平衡,在中国强悍的陆海军武力面前就这样连环倒塌,而强悍的日耳曼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加入避场游戏,更让不列颠人投鼠忌器。

    朱尔典的使命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悲壮sè彩。

    “我认为自己就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这位老练深沉的苏格兰裔外交家在自己的日记冲不无苦闷地写道“我不知道自己终将成为普罗米修斯(最终获得拯救),还是终将成为俄狄浦斯王(无法摆脱宿命的悲剧)。因为,我有挣扎的自由…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经过一系列的外交试探,往还,朱尔典终于在七月六日发出了第一个外交提议“发布中英外交联合公报,对双方的一些共同问题发表声明”。他认为,内容至少应包括“两国对于亚洲事务的责任分担,对于俄国问题的态度,对于泛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经济问题对于两国国民在各自本土和属国,殖民地的待遇问题,以及香港和上海租借地的问题,对于两国争议领土利界问题,缅甸流亡政府问题”等等。

    在郑宇看来,这里边除了要实现中英两国在敏感问题上的互信避免冲突,也是英国人试图在中德之间打入一个楔子,让多疑的威廉二世产生“中国人两面三刀,在左右逢源”的印象,以离间中德关系。

    不过,这个提案倒也不是没有意义,至少等于英国从书面上承认中国的既得利益,而且中国也通过对英国利益的承认,让英国国内的“黄祸”论得以缓和政府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小得多。

    郑宇自认步子走得很稳。

    他通过把握俄国局势变化的节奏,掌控了整个事态的推演。通过对印度民族主又力量的煽动和支持,他又开始掌握了一些对英国人来说最致命的筹码。他他依然是冷静的,他理智地计算着自己这一边力量的上限和下限,也知道自己的实力边界所在。

    他并不焦急。

    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这个国家需要把这一次的胜利成果认真地消化吸收,也需要对内部问题进行强有力的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力量会越来越强,而已经日过正午的欧洲文明则会逐渐由盛转衰。当那一场宿命的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就会集体让出权力的宝座,而太平洋两岸的两大新兴国家则会粉墨登场,开始新一轮的霸权竞赛。

    这条路径无比清晰,他从未怀疑。

    中国外交部随即与英国使团展开了会谈。

    反复的机锋争吵口mi腹剑的厚黑往还,大英帝国的外交老手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越来越自信的中国外交人员也是绞尽脑汁。

    这是中英外交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ji烈交锋。

    两国的外交人员si下里将这一场艰苦的谈判称为“战争”并非没有道理;论起双方观点的对立,态度之强■乃至言辞之ji烈,实在是两国长期以来的“伙伴”关中闻所未闻。

    英国人从未打算轻而易举地让中国达成目标。

    中国人也不打算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之下失去唾手可得的利益。

    双方的冲突在谈判的第四天达到顶点,对“东方帝国主义”忍无可忍的英国代表团集体退场,朱尔典宣布“会谈无限期推迟”。

    知道事情严重xing的中国外交部长方石坚紧急提请召开御前国务会议,内阁与皇帝本人闭门磋商了大半天,最终还是决定坚持。

    转机很快到来。

    在之前俄国内战期间,奥匈与德国联手进攻独立后的原俄属

    o兰,结果组织涣散士气不佳的奥匈军队一度被奋起反击的

    o军大败,最后靠了德国人的帮助才算稳住阵脚。

    尽管时候奥匈根据约定获取了部分

    o兰领土…这次的军事败北却让奥匈皇室和军部脸面无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