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征战天下】-《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吐蕃太过强大了,到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已经连克我唐西域一十八州,又与于阗联手袭击并攻克了龟兹(qiuci)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县,唐安西都护四镇之一),必须派一得力干将带兵前去与吐蕃作战。
于是皇帝火速从东线安东都护府将薛仁贵调回,带兵西进。在没有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要从今天的朝鲜一直走到新疆,恐怕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薛仁贵应该在669年年底就离开了位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顿时,大唐在东线高句丽的实力立减!
此时,朝鲜半岛暗流涌动,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变化!在薛仁贵率部离开高句丽之后,安东都护府用于维护统治与稳定的兵力大幅减少。于是,各种蓄谋已久的阴谋开始浮出水面!新罗,背信弃义!
新罗的策略“文武王十年三月,沙湌(新罗官职名,湌音can)薛乌儒与高句丽太大兄(高句丽官职名)高延武,正各率精兵一万,度鸭绿江,至屋骨(即乌骨城,今辽宁省凤城附近)……”——《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新罗文武王十年,即公元670年。
乌骨城,位于鸭绿江西北方向、我大唐安东都护府境内!《三国史记》接下来记载为:“□□□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地名,已无可考)待之”。
这里出现缺失,在“靺鞨兵”之前缺失了三个字,有人推测应为“唐兵与”三字。
具体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新罗的举动。咱们接着分析。我们只需要弄清楚此次新罗出兵的目的就可以了。
新罗出兵进入我大唐安东都护府境内,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协助兵微将寡的安东都护府,镇压高句丽叛乱;二是向大唐宣战,企图占领高句丽故地!
第一个原因所谓镇压叛乱,是不成立的。中朝韩三国史料皆无记载此次新罗出兵之前,高句丽故地内有叛党反唐的记载,当然了,没记载并不能说就是没有,这个证据不足信,从后面新罗的反应可以印证这一点!
那么我们继续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对此次出兵的后续记载:“夏四月四日,对战,我兵大克之,斩获不可胜计。”如果按照第一个原因来推断,那么新罗军斩获的应该是高句丽叛党。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三国史记》后面的记载告诉我们真相了“唐兵继至,我兵退保白城”。
如果是来协助唐军的,怎么可能出现“唐兵至,我兵退”的情况呢?所以,新罗出兵的真正原因是向大唐宣战,驱逐大唐在高句丽的存在,企图占领高句丽故地!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与我大唐开战!
当然了,新罗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比较清楚的,跟大唐开战?想想可以,玩真的,后果很严重!只是“唐兵继至”,“我兵便退”了!太窝囊了吧?不要小瞧金法敏,此人绝非善善之辈,他有着宏大而又缜密的计划!
新罗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此时不能与大唐直接对阵。虽然新罗与大唐撕破了脸皮,但从后来新罗的战略方针可以看出来,新罗此时的重心还不在高句丽。那新罗这一举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这就从新罗军撤退的地点——白城——可以看出端倪。白城,据《三国史记》地理志记载“白城郡,本高句丽奈兮忽……今安城郡”。安城位于韩国京畿道南部,位于京畿道与忠清北道、忠清南道的三道交接处。据乌骨城约一千里。
新罗顶着与大唐开战的风险挺进鸭绿江以北地带,一战并取胜之时,面对大唐援兵却一路后退近千里至白城。这其中必有问题!(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