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愁眉不展-《三国新天子》


    第(2/3)页

    这件事的转折,生在李严的汇报上。按照刘协当时做出的决定,是斩杀侯汶且抄没家产用来赈灾的。可当李严率领五官郎前去抄侯汶的家时,却现侯汶家徒四壁,就连妻子也在纺织布帛分给灾民。李严当即意识到事情不对,火快马纵闯未央宫,将此事告知了刘协。

    刘协当即下令将侯汶从菜市口侩子手的屠刀下救了回来,责问他为何不尽心赈济,可想不到侯汶的回答却是:“陛下,三辅之民自陛下登基后,日渐骄任,若在盛世自乃喜事,可灾荒之年,百姓若不劳便可得食,自会寻衅滋事……而微臣每次少取太仓之粮,更是担忧旱灾未过、太仓之谷便已尽散,万没有贪墨朝廷一粒粮食啊。”

    刘协当时羞愧地无言以对,虽然,让人吃不饱是为了避免生更恶性的动乱事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刘协却不得不承认,世上有个道理,叫做‘升米恩。斗米仇’。

    一个人过不过去了,他的邻居给他照顾,给他一升米,他可以活下去,视这是一种恩德。可是他给一斗米,那邻居日子过得好一点了,反而却想,他明明可以给我十斗米,却只给我一斗米来市恩,可见是一个小人,反而生心怨恨。

    恩不可轻施,否则百姓便不知道感恩,尤其如侯汶所说的三辅百姓。这些年刘协带给他们的惊喜太多,让关中的百姓们也开始变得骄纵起来。若是每日不需劳作便可饱食,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当真说不好。

    “陛下此举甚为妥当,出太仓之粮可见其心怀百姓,不加侯汶重罪可见陛下体恤大臣,杖责五十又可令天下人知陛下赏罚分明。此事这般一举三得,当真殊为难得。”听闻这位性情乖张的陛下此番竟没有酿成大错,钟繇不由大为欣慰。

    “赈济一事,朕还是太过草率了。”刘协有些脸红,但还是硬着脸皮装作从容道:“朕原以为大旱之年,只要百姓有饭吃,有地方睡,就可无事的。侯御史之事,倒是给朕敲了警钟。自今日起,汉室不再无偿赈济灾民,你负责同董承、庞羲二人,安排以工代赈之事。”

    “陛下,朝令夕改万不可取。更何况赈济已有月余,百姓一旦不满,更可酿至动乱……”钟繇乃稳重细致之人,当即看出了刘协此举的弊端。

    “放心,朕会在此同时下诏,以太仓之谷告罄之名,来减轻你的压力。”刘协摩挲着脖颈,边思索边开口道:“你还可下令长安的官妓每日为百姓义演,安慰民心……太学那一批新学员也不能闲着,每日里令他们走访百姓、了解百姓们的不满,汇报官员们工作的缺漏,作为一种监督。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朕已经回来了,兵权也有人可以调动了……”

    钟繇费力转动着自己迟钝的脑子,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最终点了点头认同了刘协的观点:他知道,从长远来讲,关中的百姓必须如此这般挺过阵痛。否则,长此以往,每逢灾荒便要朝廷恩施赈济,百姓也不想着求存自救,必然只会有害无利。

    表面上来看,朝廷这样做有些残酷,百姓平时靠赋税供养着朝廷,而灾荒之年,朝廷就应该赈济百姓。但事实上,假如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仅止于此,这样的朝廷,必然是一个很没有政治能力的朝廷。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仅火候要掌握好,且还要有作料、有方法,是一项含量很高的技术活儿,远没有直觉看起来那么简单。

    “如此多管齐下,钟爱卿便可安然入睡了吧?”刘协想完这些,又将钟繇推回床边,示意钟繇可以不必即刻就忙这些事:“爱卿乃朕之肱骨之臣,汉室未来更需爱卿这等敢于任事、能于任事的大臣。元常万不可顾此失彼,累坏了身子。”
    第(2/3)页